close

 

活著-interior-p02-03s.jpg

很難相信這首詩是谷川俊太郎少年時期的作品。

 

 

從五年級開始,我就一直想寫詩,下課同學去操場玩,我趴在桌上寫著關於海的詩。很喜歡那種短短的,跳躍的、自由的文體,在詩的創作中,有稍稍解放心靈的感覺。有些現代詩相當抽象,不好懂,但閱讀的時候好像總在撞擊心中的小小鼓,會發出咚咚咚的回聲。

 

日本的詩人除非是長期關注文學界的讀者,普羅大眾(尤其是親子族群),應該鮮少有機會認識,然而,詩之於生命,如同生命之於詩,兩者有其奧妙的雷同與共鳴。

可能是少年時的谷川俊太郎簡單卻細膩的文字組合

可能是岡本義朗靜中有動、日常卻又如電影場景的插畫

可能是游佩芸精準、溫暖又有深度的譯文

可能是我,內心原本就滿溢的充沛感受

可能是你我,本就努力地活著。

台灣的小讀者們可以接觸到如此纖細的情感、文字與畫面,很是幸運。

那種感受、感動,是讀完後無法馬上轉化為任何言語來形容,至少我是這樣的

因為我愛旅行,喜歡出國走走看看,台灣整體而言是開發中國家,但生活美感的部分是低度開發國家,這並非是國民的問題,而是缺乏全面性的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的關鍵,不是在美的判斷,而是在感的啟發

 

今天,就算有再好的藝術底子,如果對生命沒有感動對周遭環境沒有感動,創作出來的作品是無趣的,因為它無法啟動你與作品的對話,也無法啟動你與自己的對話。

每個人都可以使用昂貴的單眼相機,按下快門就能重製出銳利的影像,但卻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捕捉到令人注目的畫面,很顯然地,差異並不在工具的形式,而是感受力,感受力才是無價的鏡頭。

 

活著-interior-p30-31s.jpg

台灣社會對人文感受力的欠缺是很顯而易見的,台灣社會也不鼓勵敏感纖細的靈魂。如果不是因為任何可以被定義的感知而流淚,例如:痛、思念....而只是為了一片平靜無波的碧綠湖水而落淚,身邊的人必會投以嘲笑的眼光說:太多愁善感了吧。」彷彿善感是一種罪。

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愛哭鬼。

天生淚腺發達,隨著年紀漸長,所有器官逐漸退化之際,淚腺卻日益發達;哭對我來說是家常便飯,一句話、一段曲子、一個表情、一種顏色都可以是我流淚的引子。

以前對於自己沒能控制淚腺而感到抱歉,因為台灣社會並不鼓勵人前哭泣,據說那是不勇敢的行為;但我現在可以自在地面對自己的敏感,也喜歡自己如此敏感,因為正是對甚麼都有感才能帶來的思考與活著的快感。

渺小的我,還沒找到活著的意義啊,

但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創作,

活著,已是一首詩。

(步步)活著 cover.jpg

《活著》,不是一本讀完會讓你開懷大笑的書

《活著》,也不是一本讀著讀著就熱淚盈眶的書

《活著》,是一本讀完後你會自然沉靜的書

那種波濤不是外顯的,而是相當內在的。

它會喚起遺忘好久的某個童年午後,阿嬤在午睡,你獨自醒著玩著,窗外腳踏車的鈴聲,讓你好奇不知道是誰正與誰交會?

它會喚起某天正午在車水馬龍的街頭,因為太過忙碌而無法停駐的腳步,匆匆經過斑馬線時不經意抬頭,看到被城市建物頂端所框架出來的藍天,哇──天好藍你心想。

《活著》之後,我才知道,原來,我們早已是詩人。

然而,跟孩子對話的時候,除了……

吃飽沒?

把飯吃完!

作業寫了沒?

考試考幾分?

不讀書以後不能賺大錢!

《活著》之後,你會想起其實你們還有很多話沒說。

 

所有圖片提供:步步出版

出版時間:2016年10月

arrow
arrow

    尼奧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