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再吃糖媽媽就要生氣囉!

有一次,我臨時有事把尼奧放在婆婆家一個下午。

我婆婆家裡永遠有取之不盡,食之不竭的零食和糖果,我兒子在那裏不吃飯沒關係,我婆婆會盡力餵食點心。

那天臨走前,我應該事先交代了:媽,不要給他吃太多零食,不然等一下又吃不下飯了。

回去接尼奧的時候,婆婆跟我說:他剛剛一直吃糖,都不停,後來我說-再吃媽媽就要生氣囉!他才沒吃。

其實,我認為我婆婆是要跟我表示她處理得當,當下我也沒有什麼回應,但是我心裡知道這樣的方式完全行不通。

是因為媽媽會生氣所以才不能吃這麼多糖嗎?

真正的原因是因為糖吃太多會蛀牙,糖吃太多會影響身高發展,甚至專注力等等很多負面的影響,但是為什麼不花一點時間向孩子解釋?或在拿糖給孩子前多想一想?

如果沒有能力制止的時候,就根本不要嘗試,這對小孩是一種很困惑的行為:
一開始是奶奶先滿心歡喜地拿了各式各樣的糖果給我選擇,給我盡情的吃,突然間,奶奶就不給我了,說吃太多了,為什麼?我還想吃耶?

一個幼兒的內心應該是有這樣的想法的,但是千萬不要低估幼兒的理解力以及溝通的價值。

我常說:
我希望在尼奧小的時候很努力地把時間都拿來教育他,目的是希望以後當有一天我不在身邊的時候他有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能有獨立生活的自信心。

有很多小孩為什麼後來長大,只要媽媽不在,就會開始偷偷摸摸做一些平常不能做的事情,因為媽媽不知道就不會生氣,而媽媽如果沒有生氣,這件事就沒有不對了,這就形成了一個錯誤的判斷方式。

這樣的說法會讓小孩沒有辦法建立是非對錯的觀念,他會以為,不對,是因為媽媽會生氣而非真實的理由,媽媽生氣才是可怕的事情,而不是滿口蛀牙。

為什麼要剝奪小孩獲得常識的權利?

在他年幼的時候就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及本質嗎?

一定要藉由外在的評價才能來斷定行為本身的對錯嗎?

而不是來自於知識進入他大腦後他自行吸收而產生的判斷?

不要看電視,再看媽媽就要生氣囉!

不要打電動,再打爸爸就要生氣囉!

等到有那麼一天,小孩一點也不在乎你是否生氣的時候,這句話還有什麼意義?你整天對著他囉嗦生氣,而他卻還是一點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做什麼才對啊!

我認為父母到了那一天,應該要檢討的是自己了,為什麼你沒有訓練他自己思考的能力,為什麼你讓小孩成為一頭要在後面打罵才會前進的牛?

我講一個很實際的例子:
小尼奧大概1歲10個月左右,我去上班的時候把他寄放在婆婆家,大伯回家的時候就帶他去7-11,然後就一直要買可樂給他喝。

小尼奧跟他說:我不要可樂,我媽媽說我不能喝可樂。

於是後來買了一瓶小多多。

這段故事是我的婆婆轉述給我聽,當時我內心是很驚訝,因為我平時根本不可能買可樂給他喝,連問都沒問過,我只是常常跟尼奧爸或是身邊的人說他不能喝可樂,因為會影響腦神經的發育之類囉哩囉嗦的話,沒想到他全部聽進去了,而當有這麼一天,我不在他的身邊,小小年紀的他竟然能很正確的做出選擇,這點讓我感到很驕傲,至少我知道他不會在我沒有監護他的時候,受到惡魔的指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尼奧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