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5.6.24內容修訂)

繪本館,如同學前幼兒的中央車站。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家長,紛紛想送孩子搭上人生的第一班順風車;然而,有的家長泰然自若,有的焦躁不安,有的來問路,有的毫無頭緒,有的急著送孩子上車,順手借了《愛德華的神奇旅程》,要回家趕看最後一集「來自星星的你」。

昨天,在尼奧從小長大的小蘿蔔繪本館裡,遇到了一個我和館長都沒有見過的事情......

話說,有個長得蠻可愛的媽媽,帶著典型平切瀏海的無敵萌幼女經過了繪本館門口。在外面張望時,原本不擅交際的館長還是本著開店的精神到門口招呼去,v想了解他們的需求。

媽媽:「幼兒聽故事有沒有團體班?」

「有啊!」

「那老師有沒有辦法管住小孩叫他們坐好聽故事?」

……我們聽故事課不會一定要小朋友坐好。」

「她很沒耐性,都坐不住。」

同時間,這小女孩正在繪本館裡面摸索著,而我和尼奧正讀著《Don’ Forget the Bacon!》

到故事的後半段,我們已經無法專心共讀繪本,因為開始傳來小女孩的尖叫聲。 

當媽媽這麼久,對於周邊孩子的哭鬧聲基本上只有同理心,沒有評價心,誰家孩子不哭鬧。

然而,今天我卻不自覺地皺起了眉。

很多時候自身肌肉的反應是來自於潛意識的操控;所以在我皺起眉的瞬間,尚未意識到原因,我甚至還評斷自己竟然喪失同理心。

然而,在我為自己辯解之前,有必要形容一下這前所未聞的尖叫聲:

  • 持續性高分貝,除了需要換氣時,聲音不間斷;
  • 玻璃窗與玻璃杯微微顫動中;
  • 尖叫聲中並不含有溝通的意味;

這是我當媽以來,聽過最純粹的尖叫,長度與頻率皆屬上乘之作。

我和尼奧已經無法共讀任何故事,因為我倆忽然意識到:當下正有個故事就在眼皮底下發生中。

於是我緩緩地放下了手中的繪本,母子倆很認真由衷地想了解到底發生這場「極致尖叫挑戰賽」的起因是什麼?

一個不小心,我們看出事情的端倪:

這位媽媽從頭到尾都沒踏進過繪本館,只在門口與館長對話。

小女孩不想回家,但媽媽一直在門口不進來,並嚷嚷著小女孩回家。

小女孩開始產生進進出出的狀況,然後媽媽就覺得:果然是坐不住,都不能自己看故事書。

接著,小女孩的失控尖叫聲開始,媽媽也開始失控了。

 

這個小女孩的年紀約莫3歲。

3歲前,是媽媽與孩子培養親密溝通最重要的時刻。

這是你最棒的機會真正了解孩子,傾聽,放下身段,只給愛。

 

這個媽媽把小女孩用威脅恐嚇的語句將她「抓」出去之後,小女孩的尖叫聲仍然不絕於耳,並伴隨著「永不放棄」的精神。

在紊亂不堪的環境吵雜音中,有些話或許由於太過不可思議,還是能夠凌駕於所有聲音元素之上。

這位媽媽跟這小女孩大吼:「你 不 要 逼 我 出 手 !」

 

瞬間有武俠片的感覺,一聽之下,我還真想出手相救。

不過,除非這位媽媽真的當眾打女兒,否則,以「路人」身分干涉的時間點我還得觀望觀望。

有時候,我們如同國家地理頻道的攝影師,當看到獅子追逐斑馬、撲倒他、撕裂他的時候,我們無力介入。

整個故事漸漸隨著母親的語言威脅和女孩的尖叫聲淡出,我跟繪本館館長,兩個坐在樹下,好像下棋的老人,出於無奈而被迫思考著剛剛的事件:

尖叫這件事,絕對是「可以培養」的習慣。

情緒教養必須從家庭做起,在家裡務必「養成孩子不尖叫」的習慣。

而在公眾場合,還要尊重他人的權利,無論孩子跟你的爭執是什麼,「讓孩子安靜」應是第一要務,否則他眼中永遠會只有「自己」。

但如果以暴制暴,在公共場合只會惡性循環,壓制無用導致家長失去顏面而更粗暴地無視孩子的需求。

而今天的狀況,要孩子安靜的方法沒有那麼難,或許可以試試看:

1.媽媽先進入繪本館,脫下鞋(表達留下的決心),放低身段到跟孩子平視的高度,溫柔地問:「想看哪本書?媽媽讀給你聽。」

2.媽媽如果有真的有必須立刻回家的需要,可以跟孩子協商,給他選擇的機會,因為幼兒尚未真正理解「趕時間」這件事情對大人有什麼影響。

所以媽媽可以說:「我們聽完這一本書,然後回家好嗎?」

接下來可以說出回家之後的行程,讓他對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有所期待;他也許會搖頭說不要,但家長仍保留選擇權的空間,跟孩子「共同」研究出彼此可以接受的方式,因為孩子總是需要緩衝的心理準備,很多孩子哭鬧的原因都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選擇權被忽視了。

其實,當我們願意順著「蹲下、傾聽、了解、溝通、共同研議」的步驟,你多年後會發現:「我的孩子好像很少尖叫?……搞不好沒有發生過?」因為,我自己的經驗就是這樣。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親子 教養 幼兒
    全站熱搜

    尼奧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